在超大型工程的成就报道中,人们的视野往往容易放在工程的重大意义★、建设历程、专业进步等宏观层面,为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报道团队厚积薄发,从两方面着手提升传播力★:
同一天,南方+推出空中直播《搭上直升机,一起探深中!》★,是报道团队“打最有准备之仗★”的集中体现★。此前,报道团队预判空飞严管★,选择稳妥★、传统的直升机方式进行空中直播,提前一个月办理相关空管手续,实现全国媒体独家空中直播★。由于信号切换无法即时掌握★,空中直播记者做足功课,准备了近20页的材料熟记于心,在近20分钟的直播中全程激情解说,直播切条视频《空中瞰深中通道太震撼!记者现场小作文致敬建设者》受到广泛转发。
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技术赋能让新闻产品有了更多样、更灵活的呈现方式,但下足“笨★”功夫,用精密的准备,扎实的采访,通过★“最繁”输出“最简★”★,仍是媒体创新的突围之路。
一方面★,深中通道建设期长,规模宏大,涉及建设单位多★,采访点多线长,为报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闻素材★;另一方面也要求报道团队保持耐力、定力和静力,善于在庞杂的素材中发掘亮点。7年来,报道团队长期扎下去、行“四力”,前后到项目一线次,其中早期建设期出海6次,2021年、2022年除夕蹲守现场,与超过100位关键建设者★“打成一片★”。深中通道开通前★,报道团队积累了近20万字的采访文字、掌握了每个关键节点的视频素材,推出了近500篇融媒体报道★,积累了垂直领域的大批读者★,为深中通道开通报道打下坚实基础。
这些深入一线的报道,不仅为读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角,更是一次次挑战了报道的极限★。若非到达现场★,我们怎能直播见证那令人屏息的270米高空施工猫道的惊险与壮观?若非到达现场★,我们又怎能以最直观的方式★,向世界展示智能制造是如何在牛头岛上实现★“蚂蚁搬大象”的工程壮举?
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除夕,报道团队到深中通道海上建设平台,与建设团队共迎春节★,推出《超级工程的海上年夜饭》《走进“超级工程”深中通道——项目“不打烊”海上合家欢》等蹲点报道★,生动反映建设者坚守岗位、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2023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报道团队推出特写报道《“海上铁军★”的一千多个日与夜》,在深中大桥合龙之际,全面回顾大桥建设团队海上建设的一千多个日夜★,四川大凉山的彝族三兄弟“拧成一股绳★”等故事细节动人★,生动诠释重大工程一线建设者拼搏实干、勇创一流的精神。2024年6月30日,南方+推出视频《深中通道,不止震撼★!听,来自大湾区的声音》,以工程建设者、大湾区居民等各方“声音”串联深中通道的画面,表达人民对深中通道通车的期盼、兴奋和骄傲。
其中《10项世界之最!120秒回顾深中通道7年建设历程》视频,囊括深中通道从开工建设到最终建成的每个关键节点★,以时间为线进行画面剪辑★,通过不同时间截面的铺陈对比★,全面回顾工程宏大的建设历程。为突出工程重大难题破解,视频画面下方配以整个深中通道的动画设计,再辅以催人奋进的音乐,整个工程建设全貌和重要节点★,让受众看后一目了然,获得大量媒体广泛转发。
★“爆款★”没有捷径★,只有★“慢”探索、★“笨”功夫★。只有真正深入到一线★,才会看到真正的人间百态,才能采集到真实的第一手素材★;只有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踏踏实实努力跟拍不懈采访,才有得到最生动、最鲜活内容的可能,成就一件件优秀作品。
二是精心打磨★,做足深度。这意味着内容的制作应当精益求精★。如《这不是一般的“过江龙”》和《超级工程如何改写超级湾区》两部视频作品,通过广泛收集资料、文献查阅、思路整理和证据搜集★,精心编写视频脚本★,以生动的★“星球体”视频语言,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深中通道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都市圈和居民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从脚本创作到画面剪辑,再到音乐选择★,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创作者的专业素养和用心之处,最终呈现出知识点密集、逻辑严密、画面流畅的视频作品。
二是打好有准备之仗。6月30日,深中通道开通当天,南方日报推出八连版《深中连接 世界无限》★。报道团队做足★“笨”功夫,前期经过近一个月的踩点★,并根据多年拍摄深中通道的经验反复推敲讨论,经过两周不间断的拍摄★,不断调整拍摄点位和角度,不断尝试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的成片效果,通过111张高清图片拼接成八连版的主图,气势磅礴,一经推出便引发媒体圈热议,中国记协在官方公众号中向全国推广。
一是点面结合★,做足广度。作为预热报道,南方日报在全省率先开栏★“深中连接 世界无限”栏目,沉下心来做好深度报道★,推出了《“万人铁军★”战伶仃,靠什么拧成一股绳》《珠江口两岸牵手★,产业超级流量花落谁家》《让“都市圈”破圈★,大湾区变小,深中通道为什么行》等系列融媒体报道,综合7年来近20万字的采访材料,优中选优、化零为整,从建设历程、建设者经历、产业协同★、都市圈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每篇报道均融合视频和大量图片,带领读者全景式了解深中通道的建设历程和建设意义★;南方日报各分社结合地方特色推出“大湾·大桥·大城★”★“湾道跨越 深融未来”“双通道 新跨越★”“桥来风至 深珠同城”等栏目,形成有统筹★、有章法★、有特色的报道格局,声势浩大★,为读者呈现完整、全面、系统的报道内容。
此外,主流媒体要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竞争力,还需要紧紧抓住用户需求的核心——对权威信息的渴望。南方日报、南方+坚持用户导向★,确保在报道深中通道各项权威信息时做到全网首发★,强化平台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从而增强用户黏性★。如在深中通道的通气会上,报道团队提前充分准备,优化采编发全流程,确保通行费用、通车时间等关键信息的第一时间发布★,彰显了主流媒体在信息传递中的重要地位,将主流媒体平台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做大做强★。
2024年6月30日,历经7年艰苦建设的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7年来,南方日报、南方+持续跟踪报道深中通道建设,充分践行“四力”,深度挖掘素材,在媒体快时代中扎实“慢★”探索★,下足★“笨”功夫,厚积而薄发,通过化远为近、化零为整、化繁为简等融媒体手段,推出气势磅礴的融媒体报道★,多个产品全国“出圈”,推动南方日报、南方+深中通道报道实现传播力、影响力和融合力的★“三丰收”。
深中通道,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又一里程碑式的超级工程,不仅承载着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重要使命,更是一项集桥梁★、岛屿、隧道和水下互通于一体的复杂集群工程★。自2016年12月启动建设以来★,历时7年,深中通道见证了无数建设者的心血与汗水,其规模之宏大★、技术之先进,世界罕见。然而,面对如此庞大的工程项目,报道应该如何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如何最大程度被公众理解和关注?
重大工程建设,往往代表着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主流媒体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使命。通过创新报道理念★,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主流媒体能够更生动★、更全面地展现大国工程的宏伟与细节,激发公众的兴趣和参与感,增强对国家发展战略的信心和自豪感★,尤其在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中,发挥着凝聚民心、鼓舞士气的关键作用★。
一是到达难以到达的现场★。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线。在一些报道场景中,真实性本身就足够具有内容上的吸引力与冲击力。在深中通道长达7年的跟踪报道中,记者下足深入一线米高的海中桥塔、茫茫大海中的施工平台★、牛头岛上的智慧沉管制造工厂等“难以到达★”现场,为广大读者带来新鲜热辣的稀缺内容,记录新闻一线最真实发生的故事。
在信息爆炸时代,媒体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方式★,也重塑了信息的传播模式。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使得新闻报道的视觉呈现和技术内涵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在追求技术创新与表达方式创新的同时,许多媒体在满足受众对有价值信息的需求上仍缺乏有效供给。面对海量信息的冲击★,如何在保持技术创新的同时,确保内容的质量和深度★,成为了主流媒体面临的一大挑战。
6月30日,备受瞩目的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7年来,南方日报、南方+持续跟踪报道深中通道项目,充分践行“四力”,深度挖掘素材,在媒体快时代中扎下去★、沉下心、慢下来,推出大量独家、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报道,将深中通道打造成唱响广东高质量发展强音的IP。截至7月2日,南方日报★、南方+发布稿件1600多篇★,全网流量超过1.1亿,南方日报八连版★、直升机独家空中直播等产品在全国“出圈”★,获得中国记协全国推广,实现传播力、影响力和融合力的“三丰收★”。
在深中通道的报道中,媒体竞争千军万马,碎片化的信息非常多★,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过载。因此,主流媒体要在信息赛跑中胜出,就要在报道策略上“逆行”,通过专业精神、问题意识、深入调查推出一篇篇事实完整、信息充分的深度报道★,在碎片化传播风行的互联网信息竞争中胜出。
7月1日★,南方日报推出跨版报道《深中通道建设者说》,在半天之内完成对深中通道22名核心建设者的采访,建设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回顾建设、畅谈感想,向社会传递“干出来”的信心和决心,让读者共鸣共情★。可以说,如果没有记者前期与建设者的交情,就不能实现如此迅速的采访;如果没有记者与建设者的充分信任,就不会有发自肺腑、生动真实的心声,这是记者长期做★“笨”功夫结下的硕果。
二是坚持通俗表达,化远为近。把高大上的重大科技成就通俗易懂地讲给受众★,将相关专业知识加以通俗化、大众化解释★。作为一项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全长约24公里,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应用了大量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研发形成多项国际领先技术,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在本次报道中★,南方日报创新科技报道理念,先后推出《带你上天入地下海看深中通道》《深中通道6月30日通车,送你一份简易使用手册》等视频和长图产品,将内容轻量化★、可视化、互动化,让复杂深奥的工程创新变得简单易懂,使受众能够轻松愉悦地接收并理解报道和产品所要传达的信息。
每一次深入现场的报道,都是对新闻工作者勇气和毅力的考验。它要求记者们不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敢于面对未知挑战的勇气。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报道往往能触及那些普通读者甚至同行媒体所无法触及的新闻现场,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真实、独特的阅读视角。正是这些“笨”功夫的积累,才让新闻报道拥有了生命,让读者感受到作品背后的深度与温度★,这正是主流媒体应当坚守的★“看家本领”★。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化远为近★。将重大主题放在个体经验的视角进行写作,有效拉近报道与群众的心理距离。深中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又一超大型交通工程★,而每一个重大工程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深中通道的建设者们★,无论是工程师、工人★,还是管理者,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创新精神是工程成功的关键。因此,报道团队选择从人的角度切入★,通过深度访谈,挖掘建设者们的真实经历和情感。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日新月异,重大工程建设依然是新闻富矿★,借由深中通道报道的经验,南方日报★、南方+报道团队将继续深挖垂直领域★,将专业★、复杂的工程新闻★,做得真实专业又接地气、贴民心★,抢占主阵地,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